苗圃行動(下稱苗圃)在1992年創立,「苗」代表學生,「圃」代表學校,「行動」代表身體力行,26年來一直致力推動中國内地貧窮或殘障學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。自2010年開始,機構亦與香港學校合作,為部分有需要的小學生提供課後輔導服務。去年年底,更將服務拓展到海外,以緬甸作為首站,幫助改善當地的教育及兒童福利項目。
為什麼會開始第一步?
二十多年前的中國,經濟改革開始。但在很多偏遠的山區仍然十分貧困,學習環境非常差。幾個香港年青人,懐著滿腔熱血,憑著「將中國人口袍袱轉化為智力資源」的信念,希望從助學幫助中國脫貧,由重建危校開始,為內地的學童提供安全的校舍,成為苗圃發展助學的一個契機。
為什麼海外助學的首站是緬甸?
現時的緬甸,經濟相對落後。很多偏遠及鄉郊地方,由於資源緊絀,發展條件比較差,基建設施落後,很多學校仍以草棚或廢棄的材料興建。很多校舍的課室破爛,照明設施簡陋,有些連基本教學設施也缺乏。學生在如此地方上學,除影響學習,更有潛在的危險。可見需求上是很迫切。
因政治歷史的關係,有部份中國人被滞留在緬甸接壤雲南的邊境生活。這些邊陲地方,有很多華人聚居,在語言及文化上溝通較易,對開展新地區的項目帶來方便。
但在緬甸國土上,在60年代排華時,緬甸政府關閉華校,他們不能再學習華文,因處於果敢一帶故自稱果敢族,學習的是果文,因而將華文保存下來。這批華人以務農為主,生活困苦。但他們為了傳承中華文化,多艱難亦想學習華文,故苗圃期望能幫助推動當地華文教育。
在中國與緬甸的助學方式
苗圃的工作守則是「實地考察、直接資助、長期跟進」,籌募所得的善款百分百用於助學用途,運作經費獨立籌募,使捐款得以善用。並透過一系列實際行動,在內地及緬甸以「多元助學」的模式提供學生資助、建校及配套、師資培訓、兒童之家和特殊教育支援。有些項目會因應內地及緬甸情況而推行:
如在內地的師資培訓,除了是基本的教學技術提升外,亦因應內地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,特別辦了心理培訓,希望老師可以緩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。
學生資助方面,山區孩子的家庭由於收入微薄,沒有能力供孩子繼續讀書,因此很多孩子要被迫輟學。為確保沒有孩子因困境而得不到學習的機會,苗圃會到該家庭探訪,審視家庭狀況,確定需要就會資助他們學費和生活費。
至於緬甸的華文教育,為了承傳中國文化,果敢族學童堅持到華文學校學習華文。孩子會每天八至四時上官辦的緬文學校,但在此之前後,均要到民辦的華文學校上兩節 (上午及中午) 總共是四小時的華文課。
貧窮的學童很多没有早餐吃,餓著肚子走一、兩小時的山路,趕在早上六時課上華文課。苗圃行動會向他們一星期提供兩餐早餐,補充他們在發育中的營養所需。
另外,很多生活在長期嚴寒的高海拔地區的貧窮學童,他們缺乏足夠的衣服,在學校取暖設備不足的事情上,苗圃的「送愛暖童心」活動會贈送棉衣助他們渡過寒冬。
除了提供物資外,苗圃兒童之家為孤兒及特困兒童的一個溫暖的「家」。這個家希望讓兒童可以全面發展,協助他們重建自信。計劃涵蓋在雲南和緬甸的兒童和青少年。
而特殊兒童教育已在雲南的兒童之家照顧有殘障的兒童,亦在緬甸興建一所殘障兒童中心,為他們提供復康服務。
困難
社會上慈善機構(NGO)眾多,對善款的競爭很大,這大大影響了苗圃行動的籌款的空間及成績。加上苗圃行動珍惜一分一毫,不會花大量金錢在宣傳推廣上,這低調的作風,某程度上令苗圃更難向公眾籌款。因此呼籲大家為如此實幹的機構,以月捐方式,支持苗圃的助學工作。
機構已成立26年,在過往有一班中堅的義工支持,但隨著歲月增長,義工的平均年齡都有老化的現象,加上缺乏宣傳,較難吸引年青的義工加入承傳。近年,苗圃把助學的模式多樣化及富娛樂性,如開設英文班、暑期班,希望邀請更多青年人參加工作組擔任義務老師。
此外,近年社會聲音反映因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,無需要再資助內地項目。一位資深的苗圃義工感嘆:
「其實現時國內有好多有心人一直支持苗圃的工作,只是現實就是貧困的人,遠比富有的人多,而且是多不知多少倍。我們的工作,不單讓孩子有書讀,而是這些孩子學成以後,往往期望自己都能作出貢獻,幫助更多跟他們一樣面對困境的孩子,這是一個以愛傳愛的過程,或許終有一天他們不用「向外求助」,當然這是很長遠的事...能多一個孩子有書讀,就能帶動多一點進步,多一點正能量~這就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原因。」
世界上還有很多貧困的學童正等待我們的援手,要達到苗圃行動的願景「没有孩子因困境而得不到學習機會」,現在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,孩子們及苗圃行動還是很需要大家的支持及幫助。
為何作善事要選擇苗圃行動?
在項目管理方面,苗圃會全面跟進。在接收到地方學校負責人和地方教育局申請後,從前期實地考察分析重建、擴建宿舍、課室申請是否配合當地實際需要和人口模式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,再有學校興建時的視察、驗收和報告建築材料規格,並由資深的義工包括工程師義務檢視,若不合符規格會督促修正及終止資助,甚至向不合格項目方追回資助善款,到建成後的回訪確認學校用途,機構義工會組成山區工作組都會一一跟進,以確保捐資者的善款用得其所,建立大眾信心。
在善款效益方面,苗圃的善款百分百用於助學,運作經費是獨立籌募。而董事、籌委、工作組成員絶大部份是由義工擔任及主導,行政由苗圃職員輔助,省下不少行政費用。
而籌集運作經費時會註明,例如單車助學行是專為機構籌募運作經費,並會限制活動行政成本與籌款比例。另外,市民可以隨時到機構網頁查閱財政報告,財務公開透明。在成效方面,512四川地震中,苗圃興建的學校中沒有一間倒塌,可見項目跟進的認真與嚴謹。
苗圃慈善活動
以下都是苗圃舉辦的行路活動:
1. 在外地及內地:
行路上廣州、茶馬古道助學行、助學長征。
2. 在本地:
《挑戰12小時越野馬拉松》
是香港其中一個年度大型山賽,提供不同距離的路線,讓參加者按能力去挑戰自己體能,六月十一日至七月三十一日接受報名,十月二十一日開跑;
《跨年助學行》
是個支持緬甸華人學童學習華文及相關項目的活動,於2018年除夕夜倒數及BBQ,隨後夜行至東壩迎日出,九月十日開始報名,額满即止。
另外,苗圃更有舉辦助學長征、茶馬助學行、單車助學行及童樂行等助學活動,詳情可到苗圃網頁(http://www.sowers.org.hk/)查看。
訂閱泰國樓盤短片電子報(請輸入電郵)